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一场母子对话引发的“走班”争议
来源:[db:出处] 时间:2019-04-25 21:28:15

没有固定班级、分层分类教学、学生自选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行“走班”上课,近年来,全国部分城市的学校陆续开始试点走班制教学。对此,舆论褒贬不一,走班制未来是否会成为教学新常态也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话题。  

  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采访中,听见一对母子讨论走班,就此走访成都部分学校,探寻学校在实行走班制时发生的故事,了解家长、校长、教师对走班制的看法。  

  争议一:走班制到底靠谱吗?  

  饭后聊天是章子皓(化名)与妈妈刘燕每晚的“必修课”。“现在老师很少管我们,走班就是在耍。”有一天,章子皓向妈妈抱怨道。  

  “不会吧?”刘燕将信将疑地反问,心里暗想:“儿子是不是有厌学情绪,故意‘添油加醋’?”  

  然而,在后来几次聊天中,章子皓多次提到走班没意思,耽搁时间,“好多走班老师都认不齐班上的学生”。这让刘燕有些警惕。  

  章子皓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该校2009年开始对四至六年级部分课堂实施走班制。  

  儿子走班已经一年多,效果到底怎样?有了几次这样的聊天后,刘燕决定,要去学校探个究竟。  

  前不久,刘燕请假来到学校,到了儿子的教室,刘燕瞅了瞅,发现学生都不在。找到班主任后才得知,学生都“走班”去了。  

  “他在上什么课?在哪个教室呢?”刘燕问。  

  班主任犹豫了一会儿说:“应该……在上英语课,你去旁边几个教室看看吧。”  

  刘燕按照老师指的方向走了过去,看到了让她“十分失望”的一幕:教室里在放动画片,时不时有一两句英语对话。教室闹哄哄的,后面几排的学生甚至在打闹,老师站在讲台边,也没有去制止。  

  “这哪是上课,看动画片回家也可以看啊,况且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对孩子视力也不好。”刘燕开始觉得,儿子此前的抱怨不无道理。  

  最早听孩子说走班上课,刘燕就觉得有些不“靠谱”,现在实地看完后更加认为走班是在“炒概念”。  

  与部分家长交流后,刘燕发现他们对学校的走班制也不认可。“下午的时间都浪费在走班上,学不到东西,考试拿什么去跟人家比?”刘燕发现,还有个别家长干脆在下午把孩子接去上培训班。  

  对于刘燕的疑问,家长范英有自己的看法。范英说,已上初一的儿子陈雨凡(化名)是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毕业的学生,平时喜欢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阅读世界名著。范英认为,这与孩子曾经的走班经历密不可分。  

  “走班选课时,孩子选了写作课、英语乐园,这极大地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看似课堂管理松散,但孩子的自觉性反而提高了。”范英说,走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现在也还是很糊涂,不知道走班到底靠不靠谱。”面对儿子的抱怨,再听听已经毕业学生家长的经验分享,刘燕还是很担忧,不知道走班制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争议二:哪样的学生适合“走班”?

  对于部分家长的质疑,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康永邦直言,走班不会在短期内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这与成绩不是直接挂钩的,成绩也不是我们学校重点提倡的,我们更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  

  “走班制打破了班级、年级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半径,接受不同老师的熏陶,有利于知识背景的丰富与扩展。”康永邦说,走班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有利于解放学生个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09年,电子科大附小提出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实施走班制改革。教师组织学生在行政班级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将同一年级学生按学业水平及学习需求分成不同类型,并依据每类学生人数的多少进行重新分班,分别编入相应的走班;学生按时到走班进行学科学习。  

  康永邦说,走班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为了走班而走班,而是为了解决学生体质差、情商低、思维能力差等问题。”  

  在成都市泡桐树中学,不同的走班故事也在上演着。

  该校初一学生庄宇辰每天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做作业,也没有去参加补习班,而是去游泳。妈妈陈雪说,儿子是专业的运动员,每天放学后要坚持游6000米,从不间断。  

  “因为我的孩子有点特殊,放学后要训练,没有多余时间做作业和复习。以前小学的传统班级,他总是跟不上进度。”陈雪表示,上了初中开始走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层教学,孩子学起来不吃力,又参加了很多艺术活动。“走班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我的孩子,再适合不过。” 

  在庄宇辰看来,以前的传统课堂,班级和座位只是一个坐标,走班后,教室和同学都是流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小溪,充满活力”。  

  泡桐树中学校长高仁辉认为,走班制教学是为了克服大班教学重共性、重统一、重标准化的弊端,是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  

  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老师谢瑾认为,走班的教学模式不束缚孩子的自由,有可取的一面,但并不适合低年级学生。“低学段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去走班,他们的选择是单一浅层次,多有盲从的趋势,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目的。”  

  谢瑾表示,她不反对一些认知能力超前的孩子进行有选择性的走班尝试,但在小学阶段,在全校铺开进行走班教学不合适。“如果一个班级没有了班主任,这些孩子吃喝拉撒睡谁管,出了突发事件又怎么办?”谢瑾说,走班的初衷是不束缚孩子,以学生为本,这是好的。但孩子的选择也需要引导,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能不能达标,都需要教育工作者三思。  

  争议三:“走班”引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成都市今年初提出,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高中教学组织形式,试点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开展学生生涯与学涯指导。当走班教学逐渐走向大众、走向深入,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从2006年建校开始,就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走班教学。每学期老师可以先申报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包括手工艺制作、电脑动画等,涉及语数外音体美各领域,都不使用课本教材,这种灵活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该校办公室主任唐雄说,学校希望通过这种课程改革,颠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这样的模式家长认可,学生感兴趣,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雄说,就学校目前的探索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师资水平上。走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教固定的教材内容,还要掌握当下流行的理念和交流沟通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切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  

  电子科大附小走班的实践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该校语文教师苟雪梅表示,如今,老师面临很多的挑战,走班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老师要去开发,进行课外扩展。教材开发难度也很大,不是每个老师都有能力编教材。教学评价也有难度。学生学得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样,都是定性评价,无法定量。  

  虽然学校没有实行走班制,但棕北小学校长林家锐对走班的关注却不少。在他看来,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促进孩子更好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育方法有很多形式,不只走班一种。  

  “走班这种形式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不同学校在尝试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效果。”林家锐说,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它有一支很强的师资队伍,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轻易实现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丰富多元化的教育。从大班化教学到关注个体,从传统教学方式到信息化教学,从老师讲授到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多点尝试未尝不可。(记者倪秀通讯员殷樱) 

【专家观点】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

走班制可探索但勿盲目模仿

  人的本性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模子来塑造,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在一个教室里,由老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造成学生像在同一模具下进行批量生产,毫无个性可言。  

  而走班制是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核心的理念在于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进行分层教学,这样的初衷是好的。  

  但走班教学带来的问题,比如有家长质疑课堂“乱哄哄”,即使不走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这与老师对课堂处理的技巧与机制有关,但不是走班本身存在的问题。  

  走班制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认为目前讨论这个问题为时过早,而且也不现实。“走班”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没有成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前,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探索,但不要求各个学校进行盲目模仿。  

  如果全面推广,一些学校也将面临场地不够、老师尺寸把握不准、学生不适应等问题,学生不适应就容易导致家长对走班有所抱怨,任何新鲜事物的尝试都免不了质疑,都有一个过程。如果走班形成气候,大家都适应了,也许会形成新的常态。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31日第5版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