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唤起童心世界的美
来源:[db:出处] 时间:2019-11-12 12:15:15
在学习、贯彻与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在实施幼儿艺术教育上的最大改变就是充分相信幼儿、尊重幼儿。这一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反复的实践、反思与调整。从第一阶段作为教研靶子课的“画菊花”活动,到最后面向全区开放的“画长城”活动,我充分感受到,只有幼儿在丰富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之后,教师通过一系列适宜的策略,才能帮助幼儿提升对美的体验,丰富其关于美的经验,幼儿才能真正地表现和创造出美。我也在一轮轮的跟进式研究中,尝试摸索出践行《指南》精神的幼儿美术活动的若干策略。
适宜的提问策略
美术活动现场,为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情感体验,我大多会选用照片或视频,作为提问幼儿的辅助材料。过去,我一般各种类型的照片各找一张,提问幼儿“你从这张照片上看到了什么”。但我发现,这个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没法激起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回答就像流水账。
我选择的照片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吗?我的提问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呢?我从这两个维度反思和着手调整。我开始倾听幼儿,先让他们说说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事情,然后我从幼儿感兴趣的照片找起,把相关的照片和视频放在一起,再精选;接下来,为调动幼儿的真实情感,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说的愿望,我在精选照片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挖掘,进行跟进式提问,真正唤起幼儿的情感和经验。
比如,在进行水墨创作活动《长城》前,我了解到幼儿普遍对缆车感兴趣,于是选择了一组幼儿坐缆车的照片,有排队场景、坐在车上行进的场景。活动中,幼儿看到这组照片,非常兴奋。
我问:“你们坐缆车时的心情怎么样?”
幼儿甲:“我是第一次坐缆车,特别高兴。”幼儿乙:“我坐缆车的时候特别紧张,怕绳子断了,掉下来!”
我接着问:“你们紧张的时候,怎么办?”
幼儿甲:“我紧张的时候,都不敢吃东西了。”幼儿乙:“我紧张的时候使劲拉着妈妈的衣服,一动不动。”幼儿丙:“我紧张的时候,使劲攥着椅子背,小手都出汗了。”幼儿丁:“我跪在椅子上,使劲攥着椅子背。”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跪在椅子上?”
幼儿丁:“我还想看看风景。”(全班大笑。)
我追问:“你在缆车上,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风景?”
幼儿丁:“在缆车上看到的和在山下不一样, 山变矮了,树也变矮了,人都变小了,长城也变小了……”
多角度跟进式的提问让幼儿不仅把事实说了出来,更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和真正的体验。
艺术的回应策略
过去,我们一般采取这几种方式作为幼儿回答的反馈:重复幼儿的回答,补充幼儿的不完整答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概括化的肯定。我在实践中发现,这类回应往往没什么实质性效果,因此改变了回应方式。
例如,引导幼儿观看不同景色的长城照片时,我先请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长城。当幼儿纷纷表示“长城很壮观”、“长城上的缆车真漂亮”、
“长城像一条龙”、“长城像一条小河”后,我再把幼儿的话即兴创编成一首优美的诗。
长城真美,有高大壮观的烽火台;长城真美,像一条蜿蜒的小河流向远方;长城真美,像一条巨龙趴在高山上;长城真美,橘红色的缆车给长城装点了美丽的颜色。
当幼儿欣赏了长城的四季景色后,我把幼儿的描述——“春天的长城周围有桃花”、“夏天的长城下着雨很美”、“秋天的长城满山红叶”、“冬天的长城飘着雪花”,用优美的语言也即兴编成一首短诗。
春天的长城开满桃花,漫山遍野;夏天的长城烟雨缭绕,碧绿的大树像给长城撑起了一把绿伞;秋天的长城满山红叶,给长城装点了喜庆的色彩;冬天的长城飘着雪花,像一条银龙卧在高山上。
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和美术作品只是表达、表现美的不同手段和工具。教师优美的回应语言使幼儿体会到朴素的话可以更美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衬托美丽的景色。
放手的教学策略
过去,我们过分重视画面的布局、造型、色彩的协调和丰富,而忽视了幼儿绘画本身的叙事性游戏功能。《指南》艺术领域的最后一条目标的要求是,幼儿应“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我理解为,虽然能力包含着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等同。这里的表现能力是指幼儿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后自主自发地表现,包含了幼儿的情感在里面,简单地说,就是每幅画里都有幼儿自己的故事。既然是情感、故事,那么就不需要教师去教。至于教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活动前引领幼儿积累前期经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体验、感受,把这些体验和感受变成幼儿头脑中的表象。
比如,有一次,当我们游览水库回来后,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表现。瑶瑶的画表现了和奶奶在水库边“玩吊床”的场景,画面上只有两根又粗又黑的树干,树干上面系着秋千似的吊床,还有瑶瑶自己躺在吊床上。我看到了,就顺手在她的画面上添上了几笔树枝和树叶,感觉到这样的画面才完整。
反思时,教研室老师问我:“教师在儿童画上添画树枝说明了什么?”我反思到:我的这几笔太画蛇添足了,因为我把成人对美的主观评价标准放到了第一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画表现的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表达。
因此,只有教师能真正管住自己的手,幼儿才会有自己的创作。于是,在后来的“画长城”活动中,我在充分调动幼儿情感后,让幼儿自主表现。当幼儿绘画时,我主动关注幼儿的创作需求,只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宜的帮助。
比如,当幼儿想画秋天的大山却说自己不会画时,我用语言提示:“你用小笔蘸上你选的颜色,到大山上滚一滚。”幼儿立刻理解,让秋天的大山跃然纸上。当幼儿说:“老师,我要画人登长城,结果化成了黑疙瘩,怎么办?”我看着他的画说:“要是老师碰到这样的事儿,就在黑疙瘩上画两条小辫,看起来就像人的背影啦。不过,老师想,你可能还会想出不一样的办法。”在幼儿画好后,我再会针对问题适时建议:“你毛笔上的水多了,才会洇了一大片,没处画眼睛了,是吧?画人的时候一定要把你的毛笔在笔筒上舔一舔,不要让它喝太多水!”
幼儿在这样的支持性氛围中,更乐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玫红色也可以画出白云,那是快到晚上时的天空。”“画面上只有一个人,是因为他把别人甩下好远。”
“说出故事”的评价策略
幼儿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每幅作品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以往,我们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往往更多关注技巧,比如构图是否饱满、色彩是否丰富、线条是否流畅,而容易忽视幼儿的情感表达。现在,为了更充分地尊重幼儿的自主表现和表达,我们把评价环节改成了让幼儿“说出你的故事”,用语言来丰富画面内容,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幼儿说绘画故事时,教师边听边用录音笔把幼儿的叙述记录下来。活动后,教师整理好录音,在每幅画旁都配上幼儿自己的故事,并把所有幼儿的作品都以画展的形式进行展示,既尊重了幼儿的创作,又装饰和美化了班级环境。当教师变成倾听者,真心接纳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故事,自然也会发现幼儿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能称之为“艺术品”,都可以用来美化幼儿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幼儿更多美的体验。
现在,我们更多从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入手,在美术活动前让幼儿充分观察,感知和体验:从衣服上的美丽图案到幼儿园院子里各种各样的树,从瓶子上的装饰花纹到天空中变化的云朵,从砖墙上有序的线条到一年四季的色彩更替,从幼儿园内的精彩生活到园外的万千世界。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让我获得了成长;每一次对《指南》的实践,都让我向幼儿的内心更走近一步。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